熊猫体育官网这场活动走近留守、流动儿童

  常见问题     |      2024-05-29 09:56

  熊猫体育官网留守、流动儿童牵动万千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关爱保护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深做实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全国法院组织开展“六一走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求,今天(5月28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上海市金鼎学校开展上海法院“六一走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法治宣传教育周启动仪式暨上海法院“与爱同行,法护成长”案例宣讲活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出席活动。

  活动中,王光贤副院长、刘力副主任和刘力院长共同浇灌“法治之树”,正式启动上海法院“六一走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启动活动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光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力,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启动活动

  长期以来,上海法院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公正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对涉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案件予以特殊关注熊猫体育官网,通过社会调查、家庭教育令等方式,引导父母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从源头保护孩子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同时开展了“百校百讲进校园”“小法官网上行”等多种法治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孩子们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为更好地走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本次法治宣传周活动侧重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走近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开展宣讲;二是宣讲法律知识,也要宣传理想信念;三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教学相长。活动首场选在招收随迁子女的上海市金鼎学校,该校曾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上海市依法治校标准校等多项荣誉。

  活动中,来自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的干警代表,分别向学生们介绍了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案例。

  “如果父母离婚,孩子会判给哪一方呢?”“我们未成年人应该如何防止自己被网络诈骗?”在互动环节,台下的学生们踊跃举手提问,法官一一进行解答,通过以案说法、释法明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案例,提升法律素养与自我保护能力。

  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案例非常有意思,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法治宣传活动。”“我也想穿上法袍体验一下做法官的感觉。”……法官们一一记录,欣然接受。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周欣主持活动。上海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妇联、市青少年服务保护办等机关团体负责同志,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相关分管院领导、部门负责同志,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干警代表,普陀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及上海市金鼎学校近百名师生参加活动。

  活动结束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在上海市金鼎学校开展了题为“普法守护成长,照亮隐秘角落”的普法讲座和法律咨询,针对社会关注的学生欺凌、网络暴力、电信诈骗、隔空猥亵等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普法,解答学生的困惑。

  接下来,上海法院将依托本次法治宣传周活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携手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司法保护力度,营造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良好氛围,促进包括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内的每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很高兴受邀参加本次法治宣传教育周启动仪式及案例宣讲活动,感受到上海法院以及各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通过各法院精彩的案例宣讲,能够让在校师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件,并从案件中了解到法院及社会各界在保护未成年人领域的系列特色机制与创新举措。同时,留守、流动儿童权益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希望在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下,为此类特殊儿童群体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留守、流动儿童的背后是万千在沪务工、生活人员的家庭,关乎社会安稳与和谐,今天的法治宣传及案例宣传活动,让我们看到司法部门及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权益的特殊关切。从今天法治宣传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提问中,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望与实际需求,更加凸显出今天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希望以今天的金鼎学校为起点,在全市更多学校普及相关的活动内容,让上海法院的法治建设成果惠及更多师生。

  小左与小宋都是90后,来沪打工人员,两人在2014年相识的时候,男方20岁,女方17岁。2015年他们生下儿子小锐,由于两人没有达到法定婚龄,双方直至2017年才登记结婚。起初,双方关系还不错,但后来因为生活琐事产生了矛盾,从2020年开始分居。分居期间,小左将儿子带回老家交给自己母亲照看,自己立即回到上海打工。两年之后,小左认为夫妻感情已经破裂,向法院起诉离婚,小宋也向法官表示同意离婚,但双方都认为自己太年轻,经济条件不好,坚持要求小锐随对方共同生活,都不愿抚养小锐。

  法院经过审理,依法判决驳回了小左要求离婚的诉讼请求。为了引导双方正确履行抚养和家庭教育义务,法院向小左、小宋发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令》,安排了专业的社工对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并通过回访,监督孩子的抚养情况。最终,半年后小左、小宋的离婚纠纷成功化解,双方离婚后,小宋将儿子小锐接到身边照顾。

  2019年,大壮和小美在法院调解离婚并约定女儿晨晨随小美生活,大壮每周探视一次。但是爱女心切的大壮渐渐不满足于周末的探望时间,经常在周三就将女儿从幼儿园直接接走并且拒绝按时在周日送回。2021年,更是在没有通知小美的情况下将晨晨带到了外地的老家,自此晨晨没能再与小美见面。

  小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大壮送还女儿。与此同时,大壮也提起了变更抚养权的诉讼。他们向法院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材料,其中包括晨晨的抑郁就诊证明。虽然双方都争辩自己的行为是从孩子的最大利益出发,却没有想过探望过程中的争执早已经无形中给晨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法官与远在外地的晨晨通视频电话时,她说,“我跟妈妈在一起时,就想爸爸奶奶;我跟爸爸奶奶时,就想妈妈,心里很矛盾”。得到父母双方的监护和关心本该是孩子的法定权利,但是在晨晨心里,这是她无法达成的梦想。

  为了化解矛盾,审判法官多次联系执行法官,商定两端同时开展行动熊猫体育官网。审判法官分别找小美和大壮谈话,通过情景化的切入释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并非是简单的经济生活条件,而是创造积极的人格发展环境并消除对孩子利益有损的消极条件。孩子不是婚姻家庭的附属品,探望子女不仅是父母的权利,更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在进行柔性劝导的同时,还告知大壮执行法官会采取刚性措施。释明抢夺、藏匿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面临限高、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

  在多次释法析理之后,双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态度有所缓和。最终大壮主动带晨晨来到法院,给晨晨与小美单独相处时间。时隔一年余,女儿终于笑着和妈妈拉了手。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大壮撤回起诉,小美也撤回了强制执行申请。

  4岁的小A随在沪务工的父母共同生活,并在某公司开办的看护点就读学前班。某日,小A在园时左眼受伤,经司法鉴定构成九级伤残。小A将开设看护点的甲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和可能造成其伤害的同学小B及其父母诉至法院,要求两方共同承担赔偿责任。由于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确实由于小B的行为造成小A受伤,而看护机构则存在现场既没有看护老师,也没有录像设备以证明其已尽教育、管理职责,故一审法院认定由公司赔偿小A39万余元。然而,双方对这一判决都不满意,双双提起了上诉。

  在二审法官面前,双方当事人都袒露出真挚的心声。小A的父母满怀悲痛地向法官求助,希望能由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官,孩子的左眼视力现在几乎为零,而且晶状体脱落的风险极大,后续治疗的费用也不会少。公司并无相应资质,更谈不上有足够财产,法定代表人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话,后续的费用根本没有着落。想到这些,我们当父母的真是心如刀绞……”说到这里,孩子的父母已经泣不成声。

  另一边,甲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反复陈说着自己的无奈。“小A的眼睛是被小B划伤的,事发突然,公司实在没有责任啊!如果一下子赔这么大一笔钱,看护点恐怕只能关门大吉。这个看护点接纳了许多附近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父母都很辛苦,没了我们,谁来帮他们日常照料孩子啊!”

  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后,主审法官认为,小A的父母收入有限,后续治疗风险不明,当务之急是兑现胜诉利益。而甲公司的看护点规模不大、收费不高,一次性拿出这么多赔偿金不但影响企业经营,更可能让众多就学儿童失去看护场所。要尽量让小A的世界恢复光明,更不能让其他儿童的生活失去光明。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主审法官反复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做工作。最终,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自愿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小A的父母也愿意适当降低赔偿数额。双方约定,由公司与法定代表人共同赔偿小A相应款项,并于半年内分期履行完毕,后续治疗的费用双方另行协商解决。胜诉利益、企业经营、后续治疗,三个棘手的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

  调解协议达成之后,款项的支付十分顺利。考虑到甲公司看护点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为保护就学儿童利益,主审法官还向甲公司制发了一份司法建议书,就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教学场所的设施设备等提出意见建议。收到建议后,甲公司高度重视,不但专门回函表示整改,还在主审法官回访时详细介绍了整改情况熊猫体育官网,已基本消除安全隐患。至此,本案已基本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小新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外打工,因年龄小、没有学历,始终没办法找到一份稳定工作。2019年,堂哥告诉小新,在缅甸做网络游戏工作可以赚到很多钱。于是,17岁的小新经不住诱惑,来到缅甸,加入了名为“博发公司”的电信诈骗犯罪组织,被没收了手机和护照后,在团伙的威逼利诱之下,担任“业务员”,每天在网上通过聊天软件随机添加国内好友,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再以发现赌博网站漏洞为由,诱导被害人在虚假赌博网站上赌博投钱。仅仅7个月间,该诈骗组织就骗取了被害人尹某115万余元、董某34万余元。

  2021年12月,小新在四川被抓获,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并自愿认罪认罚。审查起诉阶段,小新退赔尹某1万元,退赔董某1万元,并与董某达成分期赔偿协议,取得二人谅解。最终法院判决杨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赃款依法追缴后发还被害人,违法所得依法没收。

  为了让小新迷途知返、更好地回归社会,法院联合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开展了合力救助,为小新确定了辖区爱心企业作为观护基地,同步委托青少年社工对其开展观护帮教,并委托社区矫正中心对其开展矫正工作。小新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报名了成人高考。